近日,在“2025中國餐飲品牌節”上,長沙餐飲保姆好哥、“老孟新商業”主理人老孟、“王濤餐飲人”主理人王濤、成都聚鯨餐調創始人比爾蓋南、“小玲姐姐餐飲”主理人小玲姐姐、“老甄聊餐飲”主理人老甄、未來食餐飲戰略咨詢創始人余奕宏圍繞“‘短視頻+直播’時代,線上流量如何助力品牌實現新增量?”這一話題,展開了深度探討。
以下為論壇對話實錄,略有刪減。
短視頻+直播,已經成為餐飲經營的必需品
好哥:不論是在短視頻還是直播領域,各位嘉賓都是佼佼者。大家認為“短視頻+直播”時代的到來,給整個餐飲行業帶來了哪些根本性的改變?
老孟:做“短視頻+直播”對于餐飲品牌的業務確實有不小助力。以我自己為例,我是做品牌端生意起家的,作為早期入局餐飲類短視頻的從業者,我們早早就將賬號運營至百萬粉絲的量級,后續逐步調整賬號定位,目前該賬號主要為我們的供應鏈業務賦能,成效十分顯著。
餐飲品牌和餐飲供應鏈的“短視頻+直播”營銷,最大的區別就是前者偏感性,后者偏理性。品牌的營銷需要投入很多心思傳遞情緒價值,去吸引消費者對賬號的關注。供應鏈的宣傳推廣則要切換到理性模式,塑造專家形象。
王濤:過去,餐廳經營以優質選址為主。當前餐廳選址更流行在A類商圈選擇C類位置,原因在于線下流量減少,只要門店處于商圈范圍內且租金成本較低,借助線上流量,也能把營業額做爆。
聚焦供應鏈端,我明顯感受到幾乎所有的供應鏈企業與服務商,都在主動發力做流量。背后的原因在于當前行業的獲客成本越來越高,供應鏈企業通過直播與短視頻營銷,能直接鏈接消費者。
這種變化在招商加盟端同樣存在。以往多數做招商加盟的品牌,主要通過信息流獲取客戶。但現在只要做好創始人IP、運營好矩陣號,招商加盟一年做到幾千家門店也變成了可能。
比爾蓋南:做直播和短視頻,我一直強調“內容力”。當前,“內容力”已成為所有品牌與企業的必備能力。直播與短視頻,是營銷的第一陣地,更是獲取增量的最重要方式。
去年,我從餐飲培訓轉型做餐調業務。我轉型的底氣,基于我多年來的流量積累。作為具備內容輸出能力的從業者,我能夠通過直播與短視頻運營,實現快速銷貨、保障公司盈利。這一切的背后,正是我多年沉淀“內容力”的發揮與支撐。
憑借內容優勢,我還成立了一家專注餐飲領域的MCN公司,并簽約了大量專業廚師。我們孵化的“老實說燒烤夜宵”賬號,目前已積累約70萬粉絲,穩居國內該領域頭部。
這一年來,我觀察到許多餐飲老板都開始做短視頻賬號。但很多老板普遍存在一個誤區,就是將短視頻運營單純視為為品牌賦能、增加曝光的工具。事實上,老板下場做創始人IP,并非單純追求個人高曝光,而是應將其視為一個全新的創業項目,親身體驗,才能真正理解內容與流量的底層邏輯,進而搭建起一支基礎扎實、能力過硬的內容團隊。
無論是供應鏈企業還是餐飲品牌,老板都必須重視內容力,它能為企業帶來巨大的增長空間。
小玲姐姐:其實一直都在做餐飲的線上流量生意。當前很多餐飲老板,確實都面臨著不少線上流量的問題。自2019年以來,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已經被徹底改變,很多餐飲人生意做得好,也正是借助了抖音、美團團購這些平臺的力量。
因此,當下餐飲老板想吸引更多用戶到店、占領用戶心智,核心要做好兩點:一是短視頻種草;二是直播收割。
不過,現在短視頻內容同質化嚴重,用戶刷視頻時,往往沒有明確的購買欲望,這個時候就必須開通直播。作為餐飲老板,必須在手機端搭建自己的宣傳渠道,因此做好短視頻和直播極為關鍵。
可能有人會問“只做短視頻不行嗎”?實際上,短視頻只能起到種草作用。在目標消費人群的視野里,短視頻的有效觸達周期大概只有15天,超過15天就很難再影響到他們。要把用戶真正轉化為顧客,直播是最簡單、有效且快速的方式,能直接推動用戶下單到店。短視頻和直播已經成為開飯店的必需品、基本功,是必須要做的經營方式。
老甄:面對短視頻、直播等線上流量,每個餐飲老板都需要重視,雖然老板們可以不必親自操作,但公司或門店必須具備做流量的能力,這已經是當下餐飲生意發展的必要條件。
因為無論經營單店還是品牌,本質都是運作一門生意。
回顧餐飲行業發展,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機會點。三四十年前,物質匱乏,只要做出優質產品就能抓住機會。而10到20年前,找到優質選址即可盈利。回到當下,我認為餐飲人如果再不抓住流量機會,企業就難有發展,單店與品牌也難以盈利。這并不是說產品與選址不再重要,而是僅靠產品或好位置,已無法支撐餐飲店的成功經營,線上流量已成為當前餐飲行業最重要的機會。
此外,餐飲行業加盟模式成為主流趨勢。對餐飲品牌創始人而言,運作加盟亟需解決兩大問題,一是要攻克ToC流量難題,確保門店客源穩定、生意紅火;二是要解決ToB流量問題,唯有吸引創業者關注,并向其傳遞品牌優勢,才能推動門店數量增長。如果單店生意不佳、門店數量無增長,加盟生意便難以持續。
余奕宏:讓餐飲老板具備網紅基因、流量意識與內容能力,這是件高難度的事,絕大多數餐飲老板都難以擁有這樣的能力。
關于短視頻與直播,其實短視頻與直播是好生意的放大器,如若餐飲品牌的單店運營出色或供應鏈具備優勢,短視頻與直播能將這種優勢放大十倍、百倍、千倍甚至萬倍。此前需10年才能達成的業務規模,現在借助一個賬號一年便可實現,效率極高。但需明確,它們無法改變單店生意慘淡或供應鏈薄弱的本質問題。
作為餐飲老板,該如何應對短視頻與直播這一趨勢?首先,無論當前規模大小,首要任務是明確自身主業與核心優勢,如果沒有確立主業與優勢,僅因市場熱點頻繁切換方向,可能一事無成。第二是成功的背后在于社會分工,若自身無力開展相關業務,要么引入具備相應能力的人才,要么與已具備該能力的主體合作,這是效的解決路徑。
餐飲生意在哪個時代,都是口碑生意
好哥:老孟對于商業類目的受涉獵很廣,不僅接觸了大量的餐飲品牌,還有不少餐飲供應鏈企業。在您看來,餐飲品牌和供應鏈在“短視頻+直播”的營銷方面的策略有哪些不同?
老孟:現在很多餐飲品牌都是由老板親自運營個人IP賬號。比如這兩年“新豫菜”概念成功打響,就離不開這種營銷模式,不少鄭州的餐飲品牌憑借創始人ip在此中脫穎而出。
尤其是阿莊的老板,他賬號的亮點在于“真實感構建”,記錄他與70余歲老師傅的互動日常,這種樸素的真實就十分具備打動人心的效果。這也恰恰證明,當前餐飲品牌做“短視頻+直播”,不必局限于傳統玩法,只靠好玩的內容傳遞情緒價值,展現務實經營的日常,內容傳遞出最真實狀態,同樣也能收獲忠誠受眾。
不止是餐飲品牌,我身邊許多餐調供應鏈的老板,也紛紛開啟個人IP運營。值得注意的是,餐飲品牌與供應鏈企業的成交路徑有顯著差異。品牌的成交路徑極短,內容通過視頻、直播傳遞后,消費者產生興趣即可直接下單,并轉化為到店消費。供應鏈業務的成交周期遠長于餐飲品牌,因此需提醒供應鏈領域的負責人,如若開展直播或短視頻運營,必須堅持長期價值輸出。
但無論餐飲品牌還是供應鏈企業,在開始經營賬號之前,餐飲老板需要明確三個基本問題。
第一,內容的主要受眾象是誰?
第二,要向受眾傳遞什么樣的有價值、有用的內容?
第三,賬號未來的變現模式是什么?
只有把這三個問題想清楚,后續做內容才能走得長遠。
好哥:在過往的研究和實際的觀察中,你有沒有遇到過通過線上流量實現爆發式增長的餐飲品牌案例?
王濤:基于過去兩年我深入企業開展深度IP孵化的經驗,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案例。
比如去年由我們團隊打造的馬艷利牛排鍋,從6月至12月的短時間內,便擁有2000家左右的學員店。今年上半年烤肉品類熱度上升,我們運營的王呲呲地攤烤肉同樣在2月至7月的5個月間,開出的加盟店和學員店超1200家。這就是抖音等線上平臺給當下餐飲招商端帶來的新機會。
當前抖音運營主要存在兩種路徑。其一為網紅路線,目標是提升粉絲量與播放量,專注探索漲粉模式。
另一種則是隨著抖音生態進入后半場,餐飲老板更應聚焦的“獲客型短視頻”,這一路徑的核心需求是獲取真實有效的商業客資,而非泛流量。這類短視頻可通過混剪生成多個版本,借助多賬號矩陣分發的模式對抗平臺算法。盡管單條視頻播放量不高,卻能直接轉化為有效客資。
其中,王呲呲地攤烤肉賬號的一個運營案例令我印象深刻。他們曾有一條視頻直接帶來近500條客資,但按商業客資常規購買成本(單條200元)計算,該視頻的實際價值已遠超其它。
事實上,現階段無需盲目追求粉絲量與播放量,而應重點關注視頻帶來的客資留存量及留資轉化率。明確這兩項核心數據后,做線上流量本質是搭建一套可復制的運營模型,比如當遇到留資率較高的優質視頻時,對此投流即可快速又精準撬動更多流量。
這種先以優質內容開展免費測試,待模型跑通后再進行付費投放的運營方式,既能確保資金投入的有效性,更可將客資單價成本控制在10元以內,是當前餐飲領域抖音運營的有效路徑。
好哥:作為一個創業老兵,南哥做過很多創業項目,聚鯨餐調的五層大樓也已裝修一新。從網紅流量達人到如今的再創業,轉型做調味品供應鏈,是出于怎樣的考量?您如何看待“網紅”和“創業者”的雙重身份?
比爾蓋南:關注我的人可能知道,我2004年開始,就持續創業,2019年我曾因決策失誤,將過去積累的上千萬資產在一兩年內虧空殆盡,陷入走投無路的境地。
恰逢當時短視頻行業崛起,而我身無分文,無法啟動需要大額資金的項目,僅能依靠一部手機重新開始。我在Boss直聘上招募編導,不斷試錯,用一年半時間經歷了八九個賬號的失敗,才最終打造出這個IP。
本質上,我始終以創業者的心態在做流量。“網紅”只是一個標簽,所有網紅本質上都是創業者。因為網紅需要通過內容獲取用戶,傳遞情緒價值、干貨價值與實用價值。同時還需要招募攝影師、剪輯、編導團隊,搭建工作室,這些與傳統創業并無二致。我之所以能在困境中翻身,離不開這個網紅與自媒體時代的饋贈。
積累一定流量后,出于對餐飲行業的熱愛,我來到成都,從餐飲培訓業務起步,逐步發展出如今的成都聚鯨餐調。
與其他網紅相比,我的區別在于還同時管理著上百人的公司。每天除了做內容,我還需統籌產品、打磨變現模式、提升組織力與運營效率,始終扎根。
我相信未來十年、二十年,無論是否依托網紅身份,只要雙腳穩穩踩在趨勢的船上,保持與時俱進,就不會被時代淘汰。
我不僅是一名網紅,更是扎身餐飲的創業者,這也是我更希望被認可的身份,而非單純被標注千萬級粉絲的“比爾蓋南”。我是成都聚鯨餐調的創始人,更是一名始終在實戰中前行的創業者。
好哥:很多餐飲人都知道要做線上的流量,但不知道如何將流量與實際的經營相結合。小玲姐姐內容更偏實操,而且你的粉絲基本都是夫妻老婆店為主。你能否跟大家分享一下,餐飲的商家如何把流量轉化成真正的增量?
小玲姐姐:過去的兩三年時間,我們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就是服務餐飲中小商家,教會他們如何通過用流量賦能門店。
小店能否做好流量運營?我的答案是肯定的。當前抖音平臺操作、算法都非常簡單。雖然千萬級的流量網紅難以打造,但餐飲中小商家可通過“引流”“承接”“轉化”“留存”這8字實操邏輯,展開流量運營。
首先是引流。引流到店后,還需通過產品與服務承接流量。但在實際案例中,我見過不少門店借流量快速爆火。然而流量是把“雙刃劍”,如果門店缺乏承接能力,爆火越快,衰落往往更快,最終也會因產品或服務問題得罪周邊消費者。因此啟動流量運營前,首先要確認的核心問題是自身產品是否具備承接流量的能力?
引流的新奇特漂亮飯只能喂飽手機,中看不中吃;用成本價或高性價比產品引流,不升單對門店也沒意義。因此“承接流量”還需要搭配門店其他口味優質、口碑穩定的產品,同時還要做好服務,讓顧客改變“僅靠噱頭吸引”的初始印象,讓他們覺得門店不僅好吃,同時服務也好。
承接后的步驟“轉化”,這里關鍵是引導顧客從“首次到店”轉向“二次復購”。這個時候門店可以在引流的過程中送代金卡、優惠券等。
第四步的留存則跟私域流量相關。餐飲行業的競爭重心已發生變化,過去20年比拼產品、環境與服務,當下則比拼線上獲客能力。隨著獲客成本攀升,競爭核心更是轉向“私域用戶規模”,誰的微信好友多、小程序用戶多,誰就能占據競爭主動。
留存的核心動作是將轉化后的顧客導入私域,把顧客添加為微信好友,定期通過朋友圈推送優惠券,推送新菜信息,推送活動通知等。還可以通過私域組織線下沙龍、新菜品鑒等活動,持續強化用戶心智,讓新客真正轉化為長期回頭客。
那么如何做好內容以實現留存?大家只要學會“抄”就行,抄相關產品的爆款文案,可以對標的視頻,再布局矩陣對抗算法,就能做好內容。
好哥:甄老師的視頻非常多樣,包括美食制作過程、探店打卡、食客故事分享等,從您的觀察來看,哪些類型的短視頻內容更容易為餐飲品牌吸引大量流量?原因是什么?
老甄:需要說明,視頻類型與流量并無顯著關聯,無論拍攝哪種類型的視頻,都存在火與不火的可能。真正對流量起關鍵作用的,我認為有兩點核心邏輯。
我知道餐飲企業或門店的日常管理很是繁雜,額外投入精力運營視頻或管理視頻運營團隊,往往會感到吃力。實際上,我作為一個餐飲人,在經營公司、門店與工廠的同時,投入到短視頻運營的精力僅占約5%,并不算多。
短視頻運營,更應掌握其底層思維。
首先,短視頻內容需符合人性。短視頻本質上是壓縮的微電影,既然是電影,就需貼合人性需求。人性的底層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一是貪婪。例如ToB加盟業務中,宣傳門店月盈利5萬、8萬、10萬或年盈利100萬,便是通過貪婪吸引創業者;ToC業務中,推出“一大桌菜15.8元”的超低價活動,也是利用貪婪吸引追求實惠的消費者。
二是恐懼。以早年河北某賣油條的從業者為例,在紙媒時代,他因宣傳“炸油條的油一天一換”而走紅。當時行業普遍存在多日不換油的情況,消費者擔心舊油致癌,這份恐懼讓大家紛紛選擇排隊購買他的油條。
三是好奇與獵奇。比如比爾蓋南曾拍攝“用雞頭換配方”“用雞頭做燒烤”的視頻,憑借強烈的獵奇感,單條視頻播放量極高,甚至漲粉20萬。
四是羊群心理。線上線下均是如此,餐飲品牌端尤為明顯。許多奶茶品牌進入新城市,會花費數萬元雇人排隊,正是利用羊群心理吸引更多消費者關注與嘗鮮。
此外,視頻內容是否誘人、產品是否有吸引力、是否存在沖突感,也均與人性需求相關。作為餐飲老板或創業者,無論自主運營還是指導團隊,如果不掌握這些底層思維,很難打造出爆款視頻。
其次,內容需符合平臺規則。平臺算法有邏輯,完播率、點贊、評論、轉發、收藏等數據,都是平臺判斷是否將視頻推入下一個流量池的依據。在所有數據權重中,完播率最為關鍵,它是影響短視頻推薦與播放的首要因素。
影響完播率的核心方法可概括為“俄羅斯套娃”,即讓觀眾看完15秒后仍想繼續觀看下一個15秒,持續吸引用戶注意力。如果能做到這一點,視頻就具備了走紅的基礎。
好哥:有個觀點說餐飲是個典型靠分享做起來的生意,尤其是顧客的主動傳播,完成客拉客的傳播營銷。從戰略咨詢的眼光來看,如何利用好線上傳播,實現對餐飲品牌的增長拉動?
余奕宏:餐飲生意即便再過一萬年,本質仍是口碑生意,底層邏輯始終是復購率。沒有復購的餐廳無法長久生存。因此,每一位餐飲老板需思考的問題其實很簡單,簡單的事才能帶來復利。
餐飲老板需聚焦的三個簡單問題是:顧客為何來?顧客為何再來?顧客為何帶人來?
一家餐廳的生死,在顧客放下碗的瞬間就已注定。此刻顧客腦海中會判斷:“這一餐是賺了還是踩雷了”“下次是否還會來”“如果再來會帶誰來”。從第一性原理來看,無論餐飲企業規模是1家店、100家店還是1萬家店,老板都必須始終思考這三個問題。
回歸到短視頻與直播,本質上都是通過內容驅動的方式,放大“顧客為何來”“為何再來”“為何帶人來”這一核心邏輯。只要掌握這一核心原理,運營效率便會顯著提升。
但若未找到這一答案,所有運營動作都將是無效的,過程會異常疲憊。只有在找準內核的基礎上,再通過短視頻或直播進行放大,運營工作才會變得輕松高效,這一點已在我的實踐中得到驗證。
短視頻已經沒有紅利期了,所有算法都不及算準人心
好哥:做線上傳播,各個賬號都在爭奪受眾的注意力,很難保證每一期短視頻,每一期的直播的數據都很好。因此,各位嘉賓會不會有流量焦慮?快節奏的直播、短視頻,和長期主義的傳播,似乎是偽命題,暫時看不到轉化的時候,如何堅持下去?
余奕宏:我認為所有算法都不及算準人心,未來最大的紅利并非平臺紅利,也非流量紅利,而是人心的紅利。當前中國餐飲業雖有幾千萬從業者,數百萬家餐飲門店,但整個行業都存在極其缺乏優質平價的供給這一問題。
當消費者對優質平價供給的稀缺需求得到滿足,當消費者的不安、不滿、不便等痛點得到解決時,企業占據的就是人心的紅利,而這種人心的紅利,才是真正持久的紅利。
老甄:企業發展階段不同,差異顯著。對于初創期企業,流量是企業抓住機會、享受紅利的關鍵,若缺乏紅利支撐,初創企業很難成功。因此對初創公司而言,機會的優先級甚至可排在首位。
如何抓取機會?對于個體店而言,經營者個人具備抓機會的能力即可。但如果是公司或團隊,則需構建通過組織抓機會的能力。
此外,企業發展不能僅依賴紅利,還需重視復利的構建。對于公司或團隊而言,除了基礎的組織能力,還需重點強化人員招聘、培訓與選人用人的能力。
如果要進一步提升企業競爭力,搭建數字化能力則至關重要,其中私域運營便是數字化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行業現狀來看,一家連鎖企業若不開展私域運營、不搭建數字化能力,很難實現門店數量突破1000家的目標。即便部分企業勉強突破,也難以持續支撐,最終可能出現門店數量回落的情況。
私域運營的難度體現在多個維度,包括老客復購、羊群效應引導、新客拉新等,背后還需依托數據算法支撐。
從未來趨勢看,企業若想成長為擁有數千家門店的規模,難度也將越來越大,這需要綜合能力的支撐,涵蓋機會抓取、組織搭建、數字化運營等多個維度,但這同時也為有準備的企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機會。
小玲姐姐:我認為,在對待流量這件事上,最重要的是“順勢而為”,比如利用好當下的互聯網科技與AI。而對于餐飲品牌而言,則還需構建“能力三角”。
第一是錨定用戶的能力。即明確“顧客因何而來”。要思考門店的核心賣點,是產品優質、服務貼心、門頭吸睛、能提供情緒價值,還是產品外觀亮眼、性價比高等。所有餐飲老板需想透“顧客為何選擇自家門店”這一問題,才能在周邊競爭中占據優勢。
第二是推動顧客復購的能力。消費者到店后,需通過合理策略讓其反復消費,只有獲得“顧客復購”的正反饋,才能擁有持續經營的勇氣和動力。
第三是組織力。無論大連鎖還是小個體戶,都需重視組織力建設,這背后關鍵是打造一支具備互聯網思維與短視頻獲客能力的團隊。團隊規模可大可小,夫妻二人、兄妹搭檔甚至個人單干均可。只要有組織力,有人負責執行,有人保障后勤,且團隊具備流量意識,就能推進各項工作。畢竟人是根基,選對人、用對人、找對人,就能解決經營中的各類問題。
比爾蓋南:首先,短視頻已經沒有紅利期了,其癥結在于內容同質化太嚴重。前幾年,市場還很容易出現現象級網紅,用戶漲粉難度也較低。但近一兩年,這種情況已不復存在。
但實際上,短視頻的底層算法沒有變,真正變的是內容對用戶的吸引度,用戶對同類內容已產生審美疲勞。現在走紅的短視頻必須在視頻前面鋪墊各種能提供情緒價值的信息,內容創作難度也越來越大。而破局的關鍵,我認為是AI。
當前AI興起,行業將進入“短視頻+AI”與“直播+AI”的時代。不過餐飲行業,目前尚未有此類AI應用落地,我們團隊就成立了一個專門面向本地生活和餐飲領域的AI公司。
我們研發了三項AI解決方案。
第一項是AI內容二創系統,可實時抓取熱點并自動生成內容,無需依賴人海戰術與剪輯師,就能有效破解內容同質化問題。
第二項是AI直播攝像頭,適配餐廳、廚房等場景安裝,支持AI自動回復與播報,可實現12小時直播,能保障單日2000-3000人觀場,助力單店達成日銷1000-3000元、月銷3-4萬元。
第三項是AI私域管家,可全天候替代人工回復私域消息,還能智能處理朋友圈互動,如延遲10分鐘點贊避免痕跡刻意,并自動篩選回復內容,全程以AI完成用戶維護。
隨著AI能夠輻射的范圍愈加廣泛,我希望餐飲老板們一定要重視AI,它不僅能幫企業降本增效,還能通過自媒體助力獲客、增加曝光。
王濤:流量本質上并非戰術,而是戰略,每位餐飲老板都需具備流量戰略能力。實際上,過去20多年來,眾多餐飲品牌的崛起,均依托于當下的流量紅利。
比如2005年前后,百度是核心的流量來源;2010年至2015年,購物中心流量紅利崛起,不少品牌借此實現發展;2016年到2020年是外賣流量的紅利期,期間涌現出許多此前知名度不高、卻能快速拓展至上千家店的主打外賣的品牌;在2020年之后,本地生活流量紅利到來,以許福牛為代表的品牌憑借抓住這一紅利實現了快速發展。
未來流量的紅利在哪里?這是每位經營者都需思考的問題。我也認為AI是下一個流量紅利。當前不少經營者尚未完全掌握短視頻運營,AI又隨之出現,這對經營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實際上,并非當下生意難以開展,市場中仍有不少做得不錯的企業,只不過市場對經營者的要求提高了,經營難度系數也因此加大。經營者則需及時調整自身,以適應當前的市場環境。
老孟:當前的流量運營,對餐飲品牌、供應鏈老板而言,是否做短視頻和直播,無需糾結,這是當前必須踐行的經營事項。如果需要一個可落地的操作公式,關鍵在于以下三點:
第一是真誠,要真實展現自身業務,真實地呈現經營狀態,而且需要每天堅持拍攝;
第二要配備專業攝影全程跟隨拍攝,后期剪輯工作也要保障內容呈現效果;
第三是要保持持續輸出節奏,避免“今日拍,隔日停”的間斷性更新,堅持穩定輸出。
此公式對多數老板的日常流量運營已足夠適用,中國不會有第二個比爾蓋南、第二個王濤餐飲人,比爾蓋南和王濤能在短視頻時代脫穎而出,源于其過往十幾二十年能力與口才的積累,而95%以上的老板并不具備此類綜合能力,因此上述公式更具普適性。
來源:紅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