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商務大數據監測顯示,2025年10月1日至7日,全國重點監測的78個步行街和商圈客流量、營業額同比分別增長8.8%和6.0%。北京60個重點商圈累計客流量達5966.8萬人次,同比增長13.9%;上海重點商圈銷售額同比增長10.2%,其中南京東路、南京西路、中山公園商圈分別增長23.2%、22.7%和29.4%;杭州湖濱商圈消費金額達3.68億元,同比增長25%,錢江新城商圈達7.26億元,同比增長19.6%。
盡管整體數據向好,但商場餐飲呈現顯著分化。部分知名品牌陸續退出商場。2025年6月,法國烘焙品牌GontranCherrier關閉其在北京西單大悅城的門店;7月,其朝陽大悅城店也宣告閉店,標志著該品牌可頌產品在北京市場的全面退出。5月,運營超20年的大食代頤堤港店正式關閉,目前僅保留王府井東方廣場一家門店;3月,局氣常營店因租約到期閉店;2月,奈斯椰五棵松萬達廣場店因不再續約撤店。
二手設備回收方狗哥團隊指出,2025年商場餐飲店回收數量較2024年激增300%,曾出現同一天同一商場七八家店鋪同時撤店的情況。高租金、人工與食材成本壓力成為主要誘因。例如,谷田稻香原位于上海松江萬達三樓,后因月租金高達10萬元搬遷至負一層,縮小門店規模以降低成本。
與此同時,區域連鎖品牌加速進入商場。2025年以來,北京朝陽大悅城陸續引入江西菜歐記大排檔、云南野生菌火鍋蕓山季、傣家菜山蕉Basjoo、湖北菜來菜·湖北頭牌藕湯、日本料理小村二匠·板前串燒食堂等區域特色品牌。茶飲方面,鹿角巷重回北京市場,首店落戶朝陽大悅城;秦皇島品牌臉紅秦田田入駐龍湖長楹天街;蘇州品牌Bonjour本就茶飲落地王府中環;廣西品牌阿嫲手作進駐三里屯太古里,開啟北方市場布局。
商場招商策略呈現差異化。多數商場強化B1、B2層布局,集中引入茶飲、咖啡、小吃快餐類小型業態,正餐仍多設于高層。但個別商場如北京朝陽合生匯,B1、B2層聚集了西貝、海底撈、珮姐、辣可可、安又胖、朱光玉、云海肴、烤匠等大型正餐品牌。烤匠北京首店選址合生匯B1層,因排隊火爆成為現象級案例。
客流獲取方式多元化推動品牌向外拓展。社區店、校園店、交通樞紐店成為新選址方向。上海燒烤品牌東方一串近60%門店為社區店,貼近居民生活場景。肯德基、麥當勞、老鄉雞、海底撈、瑞幸、蜜雪冰城等企業紛紛進入高校,瞄準學生群體及未來消費潛力。教育部《2024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國本專科在校生總數達3891.26萬人。溫州商學院引入麥肯、必勝客、海底撈等品牌,打造校園商貿綜合體。
消費者對商場餐飲的“鍋氣”缺失提出質疑。由于多數商場禁用明火,普遍采用電磁爐加熱預制菜,導致部分菜品口感下降。狗哥公開表示,“商場餐飲的趨勢不符合民意,消費者認為現炒才是好的。”這種認知落差促使更多消費者轉向街邊現炒門店,如江西小炒等品類受到追捧。
盡管面臨挑戰,餐飲仍是商場重要引流工具。贏商網數據顯示,2025年第二季度,各檔次商場均收縮零售面積,加大餐飲占比,高檔商場餐飲新開店占比達30%。為提振客流,多地商場延長營業時間。北京在國慶期間將營業時間延至晚11點,并舉辦人偶巡游、樂隊表演、會員手作等活動,配套發放積分兌換券、餐飲代金券。上海部分商場試點夜間運營,第一百貨商業中心開辟夜間通道,多家餐飲延至凌晨兩點,并在8樓天臺打造夜市酒吧。
針對不同客群,商場實施分級運營策略。銀發經濟興起,截至2025年,中國60歲以上人口占比突破22%,上海達25%。百聯集團提出建設“無年齡障礙感”商業體,推進適老化改造。年輕客群仍是核心,青島凱德MALL舉辦HoneyGo咖啡面包節3.0,帶動銷售額提升12%、客流量增加25萬人次;綠城青島GTPLAZA集地廣場國慶促銷推動客流增長50%、銷售額增長30%。
商場通過升級改造吸引首店入駐。廣州天河城B1層于2025年10月1日完成升級,定位“精致生活方式×潮流社交”,引入DQblizzard&burgers(華南首店)、千芋本鋪(廣州首店)、好利來(天河區首店)等超30家新品牌,假期內吸引大量消費者打卡。
餐飲品牌亦主動創新。費大廚在上菜時加入“你好!你好!全國小炒肉大王——辣椒炒肉!”口號,在抖音引發模仿熱潮,實現二次傳播;烤匠在北京開業前策劃數周線上線下預熱,舉辦“進京發布會”,邀請核心粉絲試吃打卡,實現開業即爆火;壽司郎除提供高性價比產品外,設置店內游戲大屏,與初音未來、《排球少年》等IP聯名推出限量套餐與周邊贈品,增強年輕消費者互動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