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全國餐飲收入增速出現了明顯放緩,當下餐飲行業正經歷著從“增量”邁向“存量”的關鍵轉型期。在人力、租金、食材等成本持續上漲,疊加餐飲人均消費價格不斷下滑等壓力下,餐飲品牌紛紛將“降本增效、差異化突圍”作為核心目標。在此背景下,餐飲供應鏈作為支撐行業發展的幕后“英雄”,其重要性愈發凸顯。
那么,如今的餐飲供應鏈呈現出怎樣的態勢?又有哪些新趨勢、新動向正在重塑行業格局?為此,紅餐產業研究院發布了《餐飲供應鏈趨勢發展報告2025》。
餐飲供應鏈日益完善,企業的角色正從支持者轉變為驅動者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4年全國餐飲收入近5.6萬億元,同比增長5.3%。2025年1—8月,全國餐飲收入超過3.6萬億元,同比增長3.6%,增速出現了明顯放緩。
近年來,我國餐飲行業的連鎖化率持續提升,行業集中度與標準化程度不斷提高。美團數據顯示,全國餐飲連鎖化率從2020年的15%穩步上升至2024年的23%。未來,中國餐飲連鎖化率仍然有較大提升空間。
隨著餐飲連鎖化率的提升,連鎖品牌對食材品質、食品安全、供應穩定性、產品創新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動著餐飲供應鏈向更標準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
與此同時,隨著餐飲供應鏈日益完善,產業的分工也日趨成熟,在農產品種植/養殖、食材采購、生產加工、調味料供應、冷鏈物流等環節中均涌現了許多專業化企業。
在此背景下,近年來我國餐飲供應鏈市場規模呈持續增長態勢。據紅餐大數據,2024年餐飲供應鏈市場規模達2.6萬億元,同比增長8.1%,預計2025年餐飲供應鏈市場規模將突破2.8萬億元。
市場規模擴大的同時,餐飲供應鏈企業在行業中的角色也在發生轉變。
隨著餐飲行業從“增量”市場進入“存量”市場,餐飲品牌之間“內卷”加劇,品牌為尋求降本增效和差異化發展,主動向上游供應鏈尋求效率與創新。這一趨勢推動著餐飲供應鏈的發展進入到3.0階段。
越來越多的供應鏈企業從一開始被動響應品牌需求的支持者角色,轉向主動引領市場的驅動者。這些企業主動洞察市場趨勢與消費需求,自發先于市場去開發產品,為客戶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大大地促進了餐飲品牌的發展。
此外,除了角色轉變,供應鏈企業的業務邊界也在不斷拓展,有不少上游供應鏈企業將業務延伸至下游,通過開設餐飲門店,在傳統B端業務之外拓展增長空間。
餐飲供應鏈正朝著,健康化、地域化、細分化等五大方向升級
在餐飲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餐飲供應鏈朝著多維度協同的方向邁進,呈現出健康化、地域化、細分化、定制化、全球化、數智化的發展動向。
1.健康化:餐飲供應鏈各個環節加速向健康化方向升級,推出更多健康產品
紅餐產業研究院“2025年餐飲消費大調查”顯示,消費者就餐選擇中,食材的健康衛生是關鍵考量因素。隨著消費者更加重視健康、食品安全,健康型食材和調味料成為餐飲品牌的關注重點。
為積極響應“健康消費”趨勢,以及滿足消費者與餐飲品牌對健康產品的需求,餐飲供應鏈企業在食材源頭(如發展高端養殖,生產有機食材)、產品創新(如推出功能性產品、代糖)、技術應用(如通過鎖鮮技術保留鮮味、原始風味)等各個環節進行健康化升級,推出更多健康食材和調味料產品。
2.地域化:地域特色成為餐飲品牌實現差異化發展的關鍵,供應鏈企業積極挖掘地域食材、地域風味
近年來,地方旅游的火爆帶動了消費者對地域美食的消費需求,也催生出巨大的市場需求。同時,地域食材與地域風味也成為餐飲品牌差異化發展的突破口,從而驅動供應鏈企業主動深入原產地,挖掘地域食材、地域風味。
例如,一些地域食材如云南野生菌、貴州折耳根、貴州木姜子等,以及地域風味如貴州酸湯風味、齊齊哈爾烤肉蘸料風味、云南酸菜風味等,被供應鏈企業進一步挖掘出來,通過工業化加工轉化為標準化食材和調味料產品。
3.細分化:餐飲供應鏈細分化趨勢加深,“單打”不斷涌現
隨著餐飲市場的競爭加劇,餐飲品牌加速調整策略,通過打造“爆品”、精細化運營等形成差異化優勢。在此背景下,餐飲企業的需求越來越多元化,對上游供應鏈企業提出更專業化的要求,如尋求更高品質的產品和定制化的爆品解決方案。這也推動了上游供應鏈的細分化趨勢進一步深化,供應鏈領域不斷涌現出“單打”。
這些“單打”不同于以往追求大而全的綜合型企業,它們從創立之初就專注于提供某一特定產品,并通過持續深耕該細分領域,提供高度專業化的產品和定制化的解決方案,構建自己的核心競爭壁壘,得到了快速發展。
例如,食材領域和調味料領域的蝦滑、雞翅、烏雞卷、肥牛卷、火鍋油碟、豆瓣醬等均已出現了一批專業化企業,成為許多知名餐飲品牌的合作對象。
4.定制化:多元需求推動供應鏈企業轉型,定制化服務為品牌賦能
在消費者需求日益多樣化,以及餐飲品牌追求差異化發展等背景下,上游的供應鏈企業積極轉型,除了提供優質產品的定制服務之外,還進一步拓展至涵蓋產品研發、菜單優化、采購、生產、物流等的定制化服務。
例如,蒙牛專業乳品、仟味高湯、聚慧餐調、川海晨洋、三旋供應鏈等企業,憑借各自在研發團隊、資源、技術、生產體系等方面的優勢,為餐飲客戶提供定制化服務、一站式味道解決方案、風味研發及供應鏈優化等在內的定制化服務,助力餐飲品牌快速響應市場需求,打造差異化產品。
5.全球化:供應鏈企業積極布局海外市場,推動我國餐飲供應鏈走向全球化
國內市場競爭加劇的同時,海外中餐市場的增長也為餐飲品牌、餐飲供應鏈企業提供了新的增長空間。餐飲供應鏈企業紛紛在海外建立生產、加工、配送體系,以解決中餐出海面臨的食材標準化、口味還原、成本控制等核心問題。當下,餐飲供應鏈正加速駛向國際化航道,展現出從食材供應到服務體系的出海態勢。
6.數智化:數字化工具和智能化設備驅動產業數智化升級
無論是健康化、地域化,還是定制化、全球化,其高效落地都離不開數智化的支撐。
當下,餐飲供應鏈正加速向數智化方向演進,數智化已深入到餐飲供應鏈的研發、生產、物流、管理等各個環節,通過搭建數字化平臺、應用數智化技術,并依托大數據,最終為餐飲客戶提供更高效、更穩定、更精準的產品與服務,賦能下游餐飲品牌。
供應鏈領域諸多“風向標”產品涌現,助力品牌實現產品與場景創新
在餐飲行業競爭愈發激烈的當下,降本增效已成為餐飲企業生存與持續發展的核心戰略。而優質的供應鏈產品不僅能幫助餐飲企業優化成本結構和盈利空間,還能構建產品的差異化競爭壁壘。
在此背景下,餐飲品牌對“更優質、更具創意、更具獨特記憶點”的產品需求與日俱增。眾多餐飲供應鏈企業為了更高效地服務品牌,主動洞察市場需求,打造出一批引領產業發展的“風向標”產品。這些“風向標”產品均具備硬實力和高口碑,成為眾多餐飲供應鏈產品中的佼佼者。
從分類上看,這些“風向標”產品可分為食材、調味料以及設備用品這三大類。
在食材方面,涌現出多款極具代表性的標桿之作,涵蓋了肉禽、水產、果蔬等多個細分領域。
例如,在肉禽領域,嘉創食品的長柄戰斧牛排,憑借超大尺寸與均勻雪花紋理,自帶“視覺沖擊力”,適配西餐、牛排等場景;野火燒的三好雞翅,以“好料、好做、好吃”為核心,解決烤串“標準化不足、出餐慢”痛點;新雅軒的爆汁脆皮鴨,以創新工藝打造“皮脆肉嫩、香濃爆汁”的差異化口感,以“一鴨百變”的靈活性覆蓋多種餐飲場景。
在海鮮水產領域,逮蝦記的一口整只青蝦滑,以“純青蝦制作、無淀粉添加”為賣點;恒興食品的松鼠鯛魚,還原經典“松鼠魚”口感,助力餐飲門店提高后廚出餐效率;國聯水產的國聯龍霸煲蝦,解決傳統蝦類產品“冰多蝦少”的痛點,實現解凍不減重,可廣泛應用于宴席、時尚餐廳、中式酒樓、連鎖中餐等多元場景。
除了肉禽與水產,蔬菜菌類中,沐之源的非遺龍須筍口感脆嫩無澀味,適配火鍋、中式正餐等場景;面食烘焙中,在旗雜糧主食的皇饃饃以科學雜糧配比打造健康口感。此外,三胖蛋的高端原味葵花籽罐裝則是堅果領域的優質產品,以“高端包裝+優質口感”提升消費體驗。
調味料作為菜品風味的“靈魂”,同樣涌現出一批引領行業風尚的優質產品。
例如,火鍋底料領域,有聚慧餐調復刻重慶老火鍋經典味型的佬油集1983;百品日光首創的日光金番茄火鍋底料;川娃子依托30年炒料大師經驗推出的李明樺牛油火鍋底料;森態牛油通過科學工藝實現“香氣倍增、久煮不渾”的森態味極香牛油。湯料領域,仟味高湯的鮮之寶姬松茸特醇菌湯、美鑫餐調的無花果雞湯、獨鳳軒的湯樂士三零原湯均是餐飲門店湯底解決方案的佼佼者。
調料/蘸料領域,味好美的世界風經典系列卡真調料,其融合了多國風味,適配燒烤、油炸場景;翠宏的烤肉蘸料則傳承川味制辣工藝,可應用在燒烤、涼拌、蘸食等多元場景;丁點兒的椒麻雞汁以花椒、麻椒打造濃郁椒麻口感,成為餐飲品牌打造“口味”的核心助力。
除了食材與調味料,設備用品的升級也在為餐飲企業降本增效提供支撐,成為供應鏈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擎朗智能的配送機器人T10作為智能設備類產品的“風向標”代表,精準切中餐飲門店“高峰時段配送壓力大、人工效率低”的痛點,成為門店“高效運營伙伴”。
結語
當下,隨著下游餐飲品牌需求的日益多元化,餐飲供應鏈正站在變革的關鍵節點,將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展望未來,餐飲供應鏈有以下四個趨勢值得關注:一是供應鏈將持續向柔性化定制方向轉型;二是產品研發創新能力將成為餐飲供應鏈企業重要的核心競爭力;三是“爆品”策略將成為供應鏈企業打造核心競爭力、搶占用戶心智的重要抓手;四是C端渠道或成為企業探索利潤增長的新路徑。
唯有抓住這些趨勢,供應鏈企業才能更好地滿足下游餐飲品牌的需求,助力品牌突破同質化困局,實現差異化發展,并進一步拓展市場邊界,挖掘新的利潤增長點,推動整個餐飲產業向更高質量、更具創新性的方向邁進。
來源:紅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