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鳶都,萬物競發,麥浪翻滾,芝麻初綻,而瑞福油脂股份有限公司也迎來了從北宮西街老廠區遷址東風西街新廠區的第十三個春秋。當陽光掠過瑞福油脂新廠區一盤盤青石磨盤,崔字博物館里泛黃的“一紙地契”正與其遙相輝映。這里有的不僅是一個企業在物理空間的位移,更多的是一場跨越九十四載的匠心對話,一個中華老字號在新時代坐標系下的精神覺醒。

百年堅守
從青石碾盤到智能工廠的文明刻度
1932年,濰縣崔記香油坊的碾油聲叩響了民族油脂工業的晨鐘。青石磨盤上承載的不僅是芝麻的醇香,更是崔氏家族"以油養德"的生存智慧。2012年公司整體搬遷,表面看是一次生產設備的更新迭代,實則是將這份"擇一事終一生"的匠人精神,澆筑成現代化生產的文明基座。當非遺技藝"崔字小磨香油"與現代化智能流水生產線相遇,傳統工藝的溫度與工業文明的精度,在行業領先的潔凈車間里奏響和鳴。瑞福油脂工廠的遷址不是一次簡單的產業升級,而是將"一輩子只吃一碗飯"的企業文化,轉化為"一粒芝麻百種可能"的產業哲學。
破界共生
芝麻產業鏈上的東方答案
在東風西街的芝麻研發中心,光譜、色相與氣相技術正解析著芝麻酚的分子密碼。崔字牌正以科學的手段,重新定義"老字號"的厚重內涵:從傳統調味品到兼具營養與功用的美味秘籍,一粒芝麻在瑞福油脂的產業版圖上裂變出數個難以想象增值維度。這種蛻變,恰如企業將"遷址"轉化為"遷越"的戰略智慧——不僅是生產空間的擴展,更是價值邊界的突破。當"瑞福模式"被非洲大陸的黃金緯度帶芝麻種植基地所廣泛歡迎時,中國芝麻產業的東方智慧已為全球農業產業化提供新范式。

向新而行
時間契約里的永續經營
站在瑞福油脂的新廠區憑高俯瞰,似能領略濰縣縣令鄭板橋當年聞香賦詩的意境。崔字牌的生產地址不論在歷史上如何變遷,那陣讓人心馳神往的芝香卻不曾斷絕,而這正是源自對"一百年只做一件事"的深層詮釋:企業傳承的不是生產工藝,而是與土地共生的生存倫理。當崔字牌的高品質芝麻科研與需求讓數十萬農戶實現小芝麻大財富,當食安溯源系統覆蓋企業生產的全產業鏈,瑞福油脂正用數字技術續寫"崔記香油坊"的誠信賬簿,將百年老店的商道精魂轉化為現代企業的社會責任基因。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從博物館里依稀可見的崔記香油坊的身影,到東風西街智能物流車的軌跡;從祖輩油匠掌心的老繭,到年輕工程師操控的機械臂——變的是生產方式,不變的是對品質的敬畏;變的是市場疆域,不變的是對初心的持守。當新廠區第十三次披上金秋的霞光,瑞福人深知:這不僅是地理坐標的變遷紀念,更是百年企業向時代遞交的可持續發展宣言。在芝麻開門的古老寓言里,崔字牌正書寫著民族品牌走向世界的現代啟示錄。